厦门大学计算机系优秀青年教师系列介绍之二—黄华勋博士

黄华勋,博士,现为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2310月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241月加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


教学方面:作为本科生《软件工程》和研究生《软件测试与程序分析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投身于教学一线。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科的前沿发展,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和推动学科进步贡献力量。

科研方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安全与程序分析,涵盖软件缺陷检测、自动化安全分析、二进制程序分析、软件行为建模等领域。致力于提升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CCF-A类会议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入选教育部HW引才专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际知名期刊、会议审稿人。


主要研究内容:


1)移动应用软件工程

移动应用的安全漏洞会极大影响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移动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移动应用开发生命周期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编码阶段,如何检测安全缺陷,防止漏洞进入应用;在测试阶段,如何准确定位安全漏洞;在维护阶段,如何高效修复已发现的漏洞。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内容包括移动应用源代码的静态安全缺陷检测技术、漏洞定位方法以及自动化漏洞修复技术。

2)软件性能提升分析

软件性能问题会极大影响当前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优化和提升软件的运行效率。具体而言,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编码阶段,如何编写高效代码以避免性能瓶颈;在测试阶段,如何有效评估和发现性能问题。为此,研究内容包括源代码静态性能分析技术和基于性能测试的瓶颈定位方法,以全面提升软件的性能表现。

研究应用案例:

案例一:【漏洞检测工具】根据企业所提供的源代码或二进制码,通过静态/动态扫描,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揭示代码中存在的漏洞点。

案例二:【性能优化提升】根据企业所提供的源代码或二进制码,通过静态/动态扫描,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揭示代码中存在的性能瓶颈点,并提供性能提升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