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获批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2018年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入选名单的公示》,我系王程教授带头的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团队入选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

2018年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 2018 年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通知》(闽教高〔2018〕31 号)文件要求,经各学科申报、高校推荐和教育厅审核,最终确定40 个团队为 2018 年省级博士生导师团队, 56 个团队为 2018 年省级硕士生导师。公示链接:http://jyt.fujian.gov.cn/jglb/gdjycsxwb/tzgg/201810/t20181024_4548550.htm

 

一、团队概况

团队依托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和数字福建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所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移动测图及激光雷达新技术为核心,融合航空、航天、海上以及地面室内外多源遥感数据处理,面向智慧城市和卫星应用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一)主要研究领域

1.围绕激光雷达移动测图开展三维感知数据,特别是点云数据的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开展便携式室内移动测图系统技术研究以及室内外融合建模的研究。

2.围绕交通、海洋、国防领域的应用,开展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智能信息提取研究。

3.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基于大数据分析、城市感知与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交通大数据融合汇聚、分析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核心理论与算法。

(二)主要特色和成果

结合可见光相机、激光雷达、惯导、卫星定位等多种传感器的高效、高精度、大规模城市三维信息获取;结合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进行遥感数据和激光点云的智能处理;将传统以测绘行业为主的点云数据低层次应用推向互联网、电子娱乐以及影视业的深层次应用。

本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装备型号、国防装备预研重点、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应用示范、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研究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合计约2900万元;发表论文约130篇,其中JCR二区以上论文34篇。近5年来共培养博士生12名,其中3名博士生获得福建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团队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厦门大学在空间信息科学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力支撑了2018年厦门大学遥感技术专业在软科2018全球排名第75名。

本团队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工作,近5年来承担10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与美亚柏科、福建金森、北京易图通、上海纵目等多家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公路、铁路、交通、林业、无人驾驶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

二、研究生培养保障条件

(一)研究生培养特色

团队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个性、特点、专业基础等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升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个不同的培养阶段指导研究生整理和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

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以提高理论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着力培育研究生的学术理想和研究兴趣,激发其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方向,强化问题意识,做好学术综述,规定科研任务。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支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加强与学术同行的交流,关注学术前沿,扩大学术视野,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科研团队,分工合作,针对同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

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的模式,依托团队与多家公司成立的联合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为途径,与具有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合作单位开展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多元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保障条件

团队为保障科研条件及环境进行了高额投入,购置了世界领先的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具有全波形数据采集功能的地面激光扫描仪、智慧全站仪及GNSS测量系统,移动、地面、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总投入1000余万元,移动测图领域设备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与厦门市交管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随时获取厦门市交通大数据资源,有效保证了团队的数据获取能力;多方筹集科研场地约1500平方米,使团队中所有师生都能拥有宽敞独立的办公科研环境;通过与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进行合作,保证了团队拥有充足的算力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也保证了团队能够不断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实现团队的良性发展。